球友会app-ios/安卓/手机app最新版本下载

中央省级权威主流媒体 11月以来集中报道我县发展成果半岛彩票
发布时间:2024-08-06
 人民日报、新华网、浙江卫视、浙江日报等权威主流媒体和大型网络新媒体,11月以来集中报道了浦江多方面成果,大篇幅、多角度呈现了浦江“重要窗口”建设的成效。  11月10日,新华社刊发《浙江浦江:“红色台门里” 共建好邻里》报道,推介了浦江试点“新时代·红色台门里”,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的经验成就。  社区垃圾点如何安排?老小区加装电梯意见不统一如何协调?邻里矛盾如何化解?针对部分城市居民缺乏参与公共

  人民日报、新华网、浙江卫视、浙江日报等权威主流媒体和大型网络新媒体,11月以来集中报道了浦江多方面成果,大篇幅、多角度呈现了浦江“重要窗口”建设的成效。

  11月10日,新华社刊发《浙江浦江:“红色台门里” 共建好邻里》报道,推介了浦江试点“新时代·红色台门里”,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的经验成就。

  社区垃圾点如何安排?老小区加装电梯意见不统一如何协调?邻里矛盾如何化解?针对部分城市居民缺乏参与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主动性的现状,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试点“新时代·红色台门里”,推动城市文明建设。

  “台门里”出自浦江农村方言俚语,指同个村子里共用一个厅堂、明堂,毗邻而居的若干户人家,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浦江将活跃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台门里”经验推广到城市中,充分考虑老台门传统和邻里交流需求,2020年4月起探索实施“新时代·红色台门里”制度,在原有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基础上科学划分,按20至30户居民的规模,同步设置“红色台门里”,并通过组织各类台门里活动,实现台门里之间交流互助。

  通过主动报名和公开选举,居住在每个台门里的居民选出德高望重、热心服务的党员担任台门里长和副里长,并在社区成立临时党委会和临时党支部,把社区业委会、党员居民、台门里长三支队伍融合,打造“新时代台门里”队伍组织构架,充分发挥团队优势,确保社区管理有序运行,服务群众高效便捷。

  此外,各“红色台门里”整合共建单位、志愿服务队伍和社会各行各业资源,积极开展“立家训树门风”“微邻里节”“我为邻居做件事”“帮扶微心愿”等常态化台门里活动,并定期举办台门里之间的竞赛活动,提升台门里的集体凝聚力、归属感。

  该制度现已在浦江城区封闭式、开放式、新建和老旧小区等不同类别的10个社区推开,建立台门里试点91个,所涉区域占总城区面积的30%,已初显成效。试点过程中已经解决包括小区绿化占用、垃圾站布点、停车位规划等50多件老大难问题。

  在浦江县西街社区,“周家台门里”保留着完整的老台门,通过台门里民主协商解决了老西街的垃圾点分布问题,文景社区“和睦台门里”通过里长调解使6年前因狗咬伤人而结怨的邻居冰释前嫌。数据显示,仅二季度,各台门里就征集民生微实事项目238个,协商解决率超80%,特别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问题,借助台门里议事作用,大多得到圆满协调解决。

  据悉,本着“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原则,该试点预计在2020年底前铺开面达到浦江城区总面积的50%以上,并争取2022年实现规模以上小区全覆盖,通过台门里的小切口,撬动城市文明的大提升。

  11月12晚,浦江举行的“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通过并发布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浦江宣言》和《“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章程》,19处遗址将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浙江卫视13日就在《封面故事》栏目播发了新闻《上山遗址文化20年:19处遗址 将抱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1月15日,人民日报也刊发了新闻《浙江考古领域大动作 19处“上山文化”遗址成立联盟发布宣言》。

  近日,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浦江举行。其间,“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通过并发布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浦江宣言》和《“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章程》。“上山文化”19处遗址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宣言倡议,要保护“上山文化”遗址,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要传承“上山文化”遗产,把“上山文化”作为提升“重要窗口”成色来打造,成为中国气派的标志性成果。要研究“上山文化”成果,挖掘、提炼“上山文化”蕴藏的文化基因、文明记忆、精神信仰,为形成中华文化基因的理论体系作出贡献。要打造“上山文化”金名片,力求使“上山文化”成为世界稻作文化研究基地与人类万年文化朝圣地。为申报“上山文化”世遗,树立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积极作为、抓紧启动、共同推进“上山文化”申遗工作。

  据悉,“上山文化”遗址迄今发现共19处,主要分布于钱塘江及支流的上游地区,灵江上游也有发现,遗址包括:浦江上山遗址、 嵊州小黄山遗址、龙游青碓遗址、 龙游荷花山遗址、龙游下库遗址、金华青阳山遗址、金华山下周遗址、 武义大公山遗址、永康湖西遗址、永康庙山遗址、永康蓭山遗址、永康长城里遗址、永康长田遗址、永康太婆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东阳老鹰山遗址、仙居下汤遗址、临海峙山头遗址、金华三潭山遗址。

  这19处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10000多年至8600年,是钱塘江流域、长江中下游乃至全中国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的新石器初期遗址群。“上山文化”遗址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世界彩陶文化的起源地和世界村落文化的发祥地。

  11月13日,人民网推送《“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 浙江浦江再引关注》新闻、《浙江日报》要闻版刊登《“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浦江召开 擦亮万年上山这张金名片》新闻 ;11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袁隆平发来贺信!“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浙江这个县再引关注》新闻,一起报道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学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叶菁,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中国水稻研究所党委书记高士军等进行了讲话。金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吕伟强,浦江县委书记程天云作致辞。开幕式现场举行了“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中华万年考古遗址联盟” “上山文化遗址联盟”“中国水稻研究所上山稻作研究基地”等授牌仪式以及“远古中华第一村”揭牌仪式,举办了上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展、回首一万年——上山文化考古图片展、浙江水稻品种变迁展等展览。

  此次研讨会时间为11月12日至14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考古学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金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水稻研究所、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协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学会、浦江县委、浦江县人民政府承办,旨在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全力保护传承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会议于11月12日举行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通过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章程》,并发布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浦江宣言》。

  11月14日将举行会议研讨和学术座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王仁湘等考古专家受邀参加。我国考古学界泰斗级人物、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以及因疫情无法现场参会的部分国内外专家,也将通过视频形式参与大会发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来贺信,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是一处距今约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发现于2000年,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1月在浦江举行的“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上山文化”正式命名。20年来,浙江已在浦江、嵊州、龙游、金华、永康、义乌等地发现“上山文化”遗址19处。

  上山文化遗址群是全世界文化和农业起源的最早发生地之一,比河姆渡、跨湖桥分别早了3000年、2000年,将浙江文明史推进到了10000年左右。上山遗址发现了木构建筑遗迹和环壕,代表着东亚地区最早的初级村落形成了;上山文化的彩陶,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彩陶;上山文化遗址群普遍发现了栽培稻遗存,上山文化所在的钱塘江上游地区被公认为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

  浦江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上山文化的保护、利用与研究宣传工作,早早就启动了上山遗址保护与利用工程,2007年该工程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2013年7月,上山遗址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7年6月,浦江县上山遗址博物馆成立。2020年5月,中国浦江万年上山文化村项目开工,该项目总投资42亿元,是浦江县重点打造的文化IP项目。

  今年是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将进一步阐释浙江历史价值、实证万年浙江,推动“上山文化”成为“万年中国”文化标识以及弘扬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浙江文化发展水平的金名片,打造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11月13日,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开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来贺信,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是一处距今约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发现于2000年,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1月在浦江举行的“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上山文化”正式命名。20年来,浙江已在浦江、嵊州、龙游、金华、永康、义乌等地发现“上山文化”遗址19处。

  上山文化遗址群是全世界文化和农业起源的最早发生地之一,比河姆渡、跨湖桥分别早了3000年、2000年,将浙江文明史推进到了10000年左右。上山遗址发现了木构建筑遗迹和环壕,代表着东亚地区最早的初级村落形成了;上山文化的彩陶,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彩陶;上山文化遗址群普遍发现了栽培稻遗存,上山文化所在的钱塘江上游地区被公认为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

  开幕式现场举行了“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中华万年考古遗址联盟” “上山文化遗址联盟”“中国水稻研究所上山稻作研究基地”等授牌仪式以及“远古中华第一村”揭牌仪式,举办了上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展、回首一万年——上山文化考古图片展、浙江水稻品种变迁展等展览。

  此次研讨会时间为11月12日至14日,旨在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全力保护传承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会议于11月12日举行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通过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章程》,并发布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浦江宣言》。

  11月14日将举行会议研讨和学术座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王仁湘等考古专家受邀参加。

  浦江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上山文化的保护、利用与研究宣传工作,早早就启动了上山遗址保护与利用工程,2007年该工程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2013年7月,上山遗址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7年6月,浦江县上山遗址博物馆成立。2020年5月,中国浦江万年上山文化村项目开工,该项目总投资42亿元,是浦江县重点打造的文化IP项目。

  今年是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将进一步阐释浙江历史价值、实证万年浙江,推动“上山文化”成为“万年中国”文化标识以及弘扬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浙江文化发展水平的金名片。

  11月14日,人民网推文《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闭幕 上山文化是对世界农业起源认识的一次重要修订》,报道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闭幕情况。

  11月14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考古学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金华市政府主办,中国水稻研究所、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协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学会、浦江县委县政府承办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浦江县闭幕。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国内大学、著名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知名考古学者以视频的形式作了学术演讲。

  会议认为,自2000年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以来,共有19处上山文化遗址先后被发现。这些遗址分布于钱塘江上游和灵江流域的河谷盆地,它们共同构成了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农业定居聚落。最新发现的义乌桥头遗址和仙居下汤遗址发现了环壕、中心台地等聚落特征,反映了农业社会结构的初步发展状态。这种定居特征在上山文化初期已经出现,浦江上山遗址被严文明称之为“远古中华第一村”,标志着一个历史阶段的开端。上山文化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

  稻作起源研究是上山文化的核心内容。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新的研究表明,在上山文化的分布区域,从大约30000年前开始,就存在野生稻分布,这为稻作起源研究增添了关键性一环。一万年前的上山古代先民在采集狩猎活动时,有条件对遗址周边自然生长的野生稻资源进行利用。以浦江上山遗址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起源,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上山文化万年水稻起源、发展的证据,是对世界农业起源认识的一次重要修订。研究表明,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驯化水平已经相当高,再次以丰富的实物资料,彰显了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会议认为,陶器的发达,是上山文化作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重要特征。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是中国彩陶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彩陶中的太阳纹等图案证明了上山文化精神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复杂形态。

  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文《浙江上山遗址:从“万年前的一粒稻”走向“远古中华第一村”》,介绍万年上山遗址的发现过程。

  11月12日至14日,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浦江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国内大学、著名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认为,分布于钱塘江上游和灵江流域河谷盆地的19处上山文化遗址,共同构成了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农业定居聚落,我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称之为远古中华第一村。此外,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

  值得探寻的是,万年上山遗址背后,有着怎样的发现之旅?封闭的历史是怎样被一点点剥开的?一万年前那粒炭化的稻米里,又绵延了怎样的人类文化基因?

  漫步于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园内的一草一木、一器一坑,都像是跳动着的生命体,七嘴八舌地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1996年春,为配合杭金衢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公路沿线进行了文物勘查,并在诸暨次坞楼家桥发现了全程中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1999年春到2000年夏,楼家桥遗址进行了三期发掘。遗址早期发现了前所未见的陶器组合,它们虽与河姆渡文化共存,但又具有不同的个性。这个发现令发掘者很兴奋。

  于是,考古队决定将工作深入进行下去,在遗址周围地区调查发掘,以探索小区域文化与河姆渡等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浦江、诸暨、萧山三县(区)在内的浦阳江流域考古概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了出来。

  2000年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开了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研究员蒋乐平任领队。在与浦江博物馆联系后,考古调查队得到了位于黄宅镇的kuo塘山背遗址的信息。9月21日,考古队赴浦江实地踏勘,决定对kuo塘山背遗址进行试掘。次日,他们在东侧道路边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地层,出土了鱼鳍形鼎足、有段石锛等。

  考古队紧接着对遗址周边地区展开了调查。kuo塘山背西边是一丘约四五亩的耕地,考古队在耕地中部布了一个小探方。9月27日,探方下发现了一件完整的陶鼎,接着又发现了陶罐、陶豆等器物,大家认为这里可能有一座墓葬。

  经扩方发掘后,考古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墓穴的边界,并确定这是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这一发现让蒋乐平又惊又喜:在区区一平方米范围内就发现了一座墓葬,是否意味着这里有一个密集的墓葬区?

  一时间,考古队主要人马都集中到了kuo塘山背。他们决定继续将调查范围向周边延伸,第一目标锁定在黄宅镇渠南村北的一个高地(后定名为上山)。

  经过试掘,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夹炭红衣陶片、石磨盘、石磨棒、石球,初步认为这是一处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001年3月,考古队员对上山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座由三排柱洞构成的结构完整的建筑基础,出土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大口盆残器,以及大量的夹炭红衣陶片、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等。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些残破的陶片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稻壳遗存。

  这个遗址的年代是否与马家浜、河姆渡文化相当?石磨盘、石磨棒用来做什么?大量石球为何未见于以往发现的其他遗址?陶片里的稻壳又是怎么回事?不久后,蒋乐平带领考古队转移到了跨湖桥遗址,但这些疑问依然久久盘桓在他心底。

  2002年初,在偶然得知北大考古与文博学院可以用微量碳素进行碳14年代测定后半岛彩票,蒋乐平赶紧托人将几个不同层位的夹炭陶标本送去检测。测年结果显示,遗址距今约11400年到8600年!

  过去我们说浙江七千年,河姆渡是浙江历史的源头。蒋乐平说,上山遗址的发现,又把浙江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三千年。

  2003年,中国文物报头版头条刊发《浙江浦江县发现距今万年左右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一时间,上山风乍起,吹皱了考古界的一池春水。国内外考古学家纷纷来到浦江上山实地考察,尝试用多学科的先进手段采集更多遗址信息。

  斗转星移。这个曾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万年上山,就这样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欲向世人倾诉那沧海桑田的往事。

  东经199°58′179″,北纬29°27′22″,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内,一粒夹炭陶片中的炭化稻米,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从屋顶倾泻下来的,是一万年后的阳光。

  上山遗址最令人瞩目的发现,是距今万年之前的稻米遗存。我们可以通过放大镜来看一下这些陶片,里面的稻壳、稻叶的印痕非常清晰……11月13日,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解说员为研讨会与会人员介绍道,一万年前的先民把我们现在看似没用的这些稻壳、稻叶碾碎后羼和到陶器的制作当中,一是为了减轻陶器的重量,二是增加它的粘接性,防止在烧制过程中开裂。

  正是这种纯工艺的技术行为,幸运地保存了一个涉及文明的重要密码: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在上山遗址之中找到了源头。

  2003年,在上山遗址年代得到初步确认后,发掘者们开始关注起了夹炭陶羼和稻壳这一重要现象。

  半岛彩票平台

  稻作农业究竟诞生于何时何地?长期以来,关于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由于标准不容易掌握,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几乎所有夹炭陶片中,都发现了稻壳遗存。这说明那个年代对稻的利用已有了相当规模。蒋乐平说。

  夹炭陶片中的稻壳遗存被发现后,考古学家们又对遗址土层进行了浮选,发现上山遗址早期文化地层中出土的一些红烧土残块内,也掺杂了大量的炭化稻壳。

  经植物考古学家研究,上山稻米兼具驯化和野生的双重特征。负责进行植物浮选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表示,上山文化时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过系统的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最早的稻米遗存。

  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蒋乐平介绍,上山稻米的驯化和栽培特征很明显,上山遗址稻壳中保留的小穗轴出现了折断的痕迹,这不同于过去发现的野生稻谷粒自然脱落的平整离层。

  此外,在上山遗址出土器物中,还有诸多镰形器、石片石器及石磨盘、石磨棒等石器。而上山陶片中稻叶、稻壳并存,是掐穗收获的伴生现象,这也不同于野生稻的敲打摇落收获法。高倍显微镜发现的微痕显示,上山遗址出土的镰形石刀、石片石器等器物上,发现了禾本科植物的痕迹,有理由认为这些石器是水稻收割工具。而石磨盘和石磨棒则可能是稻谷的脱壳工具。蒋乐平说。

  为了验证这一假想,郑云飞等植物考古学家挑选了稻壳遗存保存较清晰的几件标本进行了研究,并选取陶片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在许多陶片上都发现了稻叶片运动细胞的扇形硅酸体。实验室分析表明,上山时期双峰型植硅体已有27%被判断驯化稻,扇形植硅体也有同样的体现。蒋乐平说,综合各种现象及实验结果,我们认为,上山已经有了人工选择的栽培稻出现,也有了包括收割与加工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农业体系。

  上山在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问题上,交出了一份有分量的答卷。而一万年前夹炭陶片中羼和的那一粒稻米,也颠覆了洞穴阶段粗陋夹砂陶的传统形式。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历史已经翻开了革命性的一页。

  上山文化有两大文明的表现:一是当时已经有了栽培稻,人们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了;二是上山人开始过上定居生活,建造木结构的房子……解说员的讲解,将大家的视线拉到了上山考古遗址公园A馆前绿油油的草坪上,曾经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组排列有规律的柱洞,这些柱洞是柱子腐烂后的遗迹。当时人们挖坑埋柱、披盖茅草,建造房子,过上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

  2001年,在对上山遗址进行第一次挖掘时,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座长11米、宽6米,由三列整齐的柱洞构成的比较完整的建筑基础。这种建筑形式跟河姆渡的杆栏式建筑非常相似,但河姆渡遗址长期浸没在地下水位之下,一些木构件、榫卯都保存较好,而上山遗址中的木头等都已腐蚀了。后经考证,上山遗址的木构建筑基址被确定为建筑形式的鼻祖。

  继三排柱洞后,越来越多不同于以往的遗迹、器物被发现。透过历史的风尘,如何追寻万年前上山先民的生活轨迹和生产方式?那埋在地下、距今约1万年的上山,将以何种面貌向我们展示当时的人类生活?

  为了探寻更多秘密,蒋乐平等人开始了漫长的探索。而打开这把神秘大门的钥匙,便是那沉淀了万年的泥土。

  泥土以千年为节奏,一层一层地剥离。炎炎烈日下,滂沱大雨中,考古队员们蹲在坑洞上方,用平嘴锄敲打的反作用力来感知不同年代的土层,分辨其中埋藏的器物的年代。红土还是黄土、细腻还是粗糙、粘连还是松散,每一处细微的差别,都是指引年代的密码。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以排柱式木结构建筑为主要特征的居住遗址,在上山越来越多地被发现。而世界上最早的环壕遗迹,也逐渐浮出了地面。以前为了保护村落,用环壕把村子围起来,就像护城河一样。环壕是村落的象征,也是定居的重要证据。蒋乐平说。

  如今,这个宽4米、深2米的环壕出于保护的目的已被回填,但封尘的遗址掩盖不了聚落定居已成为上山生活模式的事实。

  夹炭陶、水稻、灰坑、柱洞、居址、墓葬、环壕……上山遗址的丰富遗存,是东亚地区农业定居生活的写照。具备稻作文化特征的初级村落,在钱塘江上游的河谷地带率先出现了。

  中国南方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两个类型是洞穴和旷野,只有具备长期定居特征并形成聚落群的旷野遗址,才能称得上是村落。在中国迄今发现的距今万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多为洞穴、山地遗址类型,而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上山遗址中,人类告别穴居后的第一个村落,在浦阳江畔出现。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旷野遗址,也是人类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种全新选择。蒋乐平说,人类从上山开始从穴居走向了旷野。

  中国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为上山题字远古中华第一村。11月13日下午,远古中华第一村揭牌仪式也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举行。

  林木苍苍,溪流潺潺,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遗迹馆内,工作人员的讲解,为大家还原了上山人的一天。这边是我们模拟的上山人开始造房子的场景。到一万年这个时间段,人类开始摆脱穴居野处的岩洞生活,披荆斩棘地来到上山这个相对平坦开阔的山前台地开始了棚居生活……解说员继续介绍,上山处在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打制石器可能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日用器具,边缘比较锋利的可用来当剖鱼、割肉的小刀;磨制石器石球等可用作石锤,还可用于狩猎和采集,石磨盘可加工坚果和其他淀粉类块茎食物……

  江畔明珠浦江城,上山遗风润万民。仙华山景白石湾,江南郑氏第一家。塔影绿丛生气盈,万年青史世代绵……2006年11月7日,在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环境考古学会名誉会长周昆叔为上山赋辞。

  当天上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20个省市50多家科研单位的151名专家学者,对上山遗址的年代、内涵等进行了学术研讨,认为上山遗址的发现奠定了长江下游流域文明的基石,上山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山遗址发现了长江下游地区迄今最早的稻作遗存,对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当天下午,上山文化正式命名。

  时光流转。2016年11月22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浙江省文物局和浦江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举行。

  在次日召开的上山文化与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和上山文化与稻作起源研究主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上山文化聚落群是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聚落定居已经成为上山文化的生活模式,上山文化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村落;上山先民开始稻的耕种实践,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地区应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

  如今,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内,只剩下整齐的挖掘现场和多个不规则的灰坑、柱洞。修补好的陶器以完整的姿态,展示着一万年前的模样。

  透过这些器物,能看到上山先民怎样的精神风貌?万年之前的上山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文化,那它的源头又在哪里?一系列问题引领着考古人上下求索。

  浦江上山遗址被发现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便开展了专题性的考古调查,在钱塘江上游的金衢盆地及附近地区共发现嵊州小黄山、义乌桥头、仙居下汤等19处上山文化遗址。这是目前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遗址聚落群。蒋乐平介绍。

  在此次研讨会上,上山文化遗址联盟正式授牌,并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通过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浦江宣言。上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展上,义乌桥头、仙居下汤两处上山文化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也集体亮相,与会专家学者还对义乌桥头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

  桥头发现了东亚地区迄今年代最早、最完整的环壕遗址,出土了迄今中国最早的彩陶和浙江最早的新时器时代墓葬,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等级较高的聚落遗址。上山遗址博物馆馆长张国萍介绍,自2014年发掘以来,桥头遗址出土了红胎白衣陶等上山文化中晚期珍贵彩陶,这些陶器上还有太阳等纹饰,其制作技艺、数量和完整度都令考古界震惊,浙江迄今最早的完整人类遗骸也在桥头,这是一具成年男性骨架,身高约1.73米,经北京大学科学鉴定,距今约8000多年。

  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四周,金灿灿的稻浪随风摇曳,不时传来阵阵香气。稻田内,沉甸甸的稻穗挂满了枝头,300亩袁隆平湘两优900超级稻长势喜人。万年上山世界稻源八个大字,闪耀着科学探索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万年恒久的古老上山。这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上山的殷殷希望,更是长江流域的万年宝藏。

  11月16日,新华社连续推文《1万年前的中国上山文化被确认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专家确认:约1万年前的中国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源头》,介绍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果。

  距今约1万年前,在如今的中国浙江省中部,先民们已经开始定居、种稻、制陶,形成了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上山文化”。这一文化现在被确认为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这是记者从14日闭幕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

  研讨会由中国考古学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和金华市政府主办,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举行。2006年命名的上山文化得名于2000年在当地发现的上山遗址。遗址距今已有11400-8600年的历史,出土了距今1万年的炭化稻米。

  半岛彩票平台

  在会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吕厚远介绍说,运用农作物植物硅酸体鉴定方法,他们在遗址中找到了1万年前具有驯化特征的水稻植硅体。相关论文已被《美国科学院院报》刊载,中国学者提出的这一方法也已经写入欧美多所高校的教材。

  上山文化遗址至今已经发现19处,分布在浙江的钱塘江上游流域和灵江流域半岛彩票。上山遗址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这些遗址出土了早期稻作农业的诸多实证。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说,上山先民在约1万年前就开始栽培水稻,这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在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上开展了充分讨论。他们达成共识,上山遗址发现了从水稻收割、加工到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说,国内目前只有上山遗址具备研究早期农耕生产的所有考古证据。

  近年来,上山遗址群考古发现了彩陶,还发现了聚落遗迹。专家们认为,前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后者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农业定居聚落。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把上山遗址称作“远古中华第一村”。

  上山文化也引起国际学界关注。在会议的视频交流环节,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傅稻镰分析说,上山文化不但是稻作文明产生的源头,而且是全球新石器时代的关键节点之一,具备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的“新石器革命”的全部根本性特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盖里·克劳福德认为,上山文化标志着人类定居的产生。而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刘莉也表示,除了稻作农业起源,上山文化对研究人类定居与农业起源这两者间的关系也很有意义。

  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人类何时开始驯化野生水稻,使其适于栽培?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一粒已炭化的“万年米”,是约1万年前世界稻作文化在这里起源的实物见证。

  上山遗址发现于2000年,距今已有11400-8600年。2006年,它所代表的这支新石器文化正式得名“上山文化”。20年来,相关考古持续深入。上山遗址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在浙江的钱塘江上游流域和灵江流域,他们至今已经发现19处上山文化遗址,发现了稻作农业起源的大量实证,且很有希望找到更多遗址。

  在14日闭幕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吕厚远报告说,运用农作物植物硅酸体鉴定方法,中国学者在上山遗址找到了约1万年前具有驯化特征的水稻植硅体,说明当时的先民已在驯化野生稻。相关论文已被《美国科学院院报》刊载,他们建立的这一方法体系也已经写入欧美多所高校的教材。

  研讨会由中国考古学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和金华市政府主办,在浦江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共话稻作农业起源,他们认为,上山遗址发现了从水稻收割、加工到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

  11月17日,《浙江日报》深读版专版报道《万年上山稻花香 浦江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记 》,介绍上山遗址发现的历史和意义。

  20年前,一粒深埋在土壤深处的炭化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壳的陶片,揭开了沉睡万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面纱。从这里开始,距今11000年至8500年的上山文化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年,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至今,浙江已在浦江、义乌、永康等地发现上山文化遗址共19处,构成了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浦江上山唱响的上山文化,把浙江的历史推进到了万年前,填补了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而上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木构建筑遗迹和环壕、彩陶等,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以及农业起源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例证。

  今年是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11月12日至14日,“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浦江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针对“上山文化”“上山之稻”“农业起源”等热议连连。

  上山文化有哪些新的考古成果?上山文化遗址发现的核心意义是什么?万年上山为什么是世界稻作起源地?如今,关于上山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仍在继续。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亲历了上山文化发现和研究的整个过程,他感慨:“上山文化让人们跳出了宁绍平原与杭嘉湖平原,窥探到了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另一种面貌。上山遗址的发现,成为拓展浙中、浙西地区新石器考古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契机。”

  半岛彩票平台

  199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拟建的杭金衢高速公路沿线进行前期文物调查,蒋乐平担任领队。调查历时两个多月,在250多公里的路程内多次往返,发现了古遗址、古墓葬信息数十处。其中,在诸暨市次坞镇发现的楼家桥遗址,是此次调查中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蒋乐平告诉记者:“正是这处遗址的发现,拉开了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考古调查的序幕。”

  2000年,考古调查队一行来到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在这里,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墓地,取名为塘山背遗址。塘山背,是渠南村的旧名,其中包括塘、旧山背、新山背等自然村。蒋乐平回忆:“我们在一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土丘中清理出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这也是钱塘江以南发现的第一个良渚文化墓地。”

  对于当时的考古界而言,在浦阳江上游发掘出良渚文化的墓地,为解决良渚文化分布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因此,考古队决定把调查范围向周边延伸,这成为上山遗址发现的契机。

  在渠南村北边一个叫上山的台地上,蒋乐平等人发掘到了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遗存,出土的遗物中有圆石球、不规则扁长方体的磨棒、形制较大且粗犷的石磨盘以及夹炭陶器等等。蒋乐平表示:“这些出土的器物与当时已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器物大相径庭,以上山遗址的代表性器物大口盆为例,它就和楼家桥遗址出土的陶器完全不同。因此,当时我们存在两种猜测——上山遗址或许比已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更为久远;也或者,上山遗址属于‘边缘地区’新石器文化,所以落后于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这些‘中心地区’。”

  2003年1月,谜底被揭晓。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把考古队送来的四片上山遗址夹炭陶片进行年代测定后,传来了令人惊喜的消息,四个测年数据距今11400年至8600年,比河姆渡遗址早了三四千年,比跨湖桥遗址早了两千多年。在蒋乐平看来,上山遗址年代的测定,是上山遗址发现的线年,我们在二期发掘中意外发现了丰富的打制石器,它们‘出生’在更古老的旧石器时代。”蒋乐平告诉记者,陶器、农业和磨制石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而上山遗址中同时存在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也许说明它正处于新旧石器的过渡阶段。

  2005年,嵊州小黄山遗址又发现了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证明了上山文化类型不是孤立的。2007年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施了“浙中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调查”,永康庙山、太婆山、湖西遗址,龙游荷花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等19处上山文化遗址陆续被发现。这些遗址分布在浙江中南部低山丘陵之间的河流盆地,其中以金衢盆地最为密集。通过碳十四进行年代测定后,这一系列遗址大致将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大期,进一步证实了“万年上山”不虚其名。

  水稻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供给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人群,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世界考古学界持续不衰的热门话题。而上山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早期稻作遗存。

  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的展厅里,挂着一幅“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题词,题写者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年10月,蒋乐平拜访袁隆平先生时,指着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照片向袁老介绍道:“这就是万年上山碾磨稻壳的工具,通过上山文化遗址,我们找到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

  一万年前稻米的信息,是从上山遗址中发现最多的夹炭陶里找到的。上山先民将碾碎的稻壳及稻叶掺和在陶土中制作陶器,正是这一行为,幸运地保存了一个涉及文明的重要密码: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在上山遗址中找到了源头。

  让人惊叹的是,上山文化早期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夹炭陶中都发现了稻米遗存。根据对陶片中的谷壳进行分析发现,稻壳中保留的部分小穗轴出现了折断痕迹,且陶片中稻叶、谷壳并存,属于“割穗”收获的伴生现象,这说明上山稻米同时出现驯化和收割的双重特征,上山先民已经出现了稻的栽培行为。同时,在出土的石片、石磨盘等器物上,也发现了上山先民收割、加工稻谷等证据。

  蒋乐平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将适量的粳稻稻谷放在上山遗址出土的石磨盘上,用石磨棒进行挤压搓磨,五分钟后,随意抓出一把进行数数统计,结果发现,脱粒效果很好,谷壳的粉碎程度、保留形态也与夹炭陶中观察到的基本一致。

  2005年秋,第一粒较为完整的炭化稻米被发现。如今,这粒炭化稻米成为了上山文化最神奇的展品,一个不起眼的小黑点,只有通过放大镜才能勉强看清楚。蒋乐平却说:“在这粒炭化稻米中,我们看到的是绵延万年的人类文化基因。”

  农业起源、人类起源和国家文明起源,是考古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三大课题。它们是人类及其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节点。

  上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大量柱洞遗迹和带沟槽基础的房址,其中,在桥头遗址等地还发现了环壕聚落和大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彩陶,这证明了距今1万年前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初级村落”半岛彩票。“这一概念的提出,开启了上山文化和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一片新疆域。”蒋乐平说,中国目前发现的距今万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洞穴遗址类型为主,而上山文化遗址证明了具备稻作文化特征的“初级村落”已在钱塘江地区率先出现,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上山文化遗址成为迄今发现的最早告别洞穴生活方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稻作既是原因,也是结果。蒋乐平表示:“上山文化遗址已成为早期农业起源的一个标本,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

  一直以来,关于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从未停止。在11月14日举行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员吕厚远又揭示了一项新的成果,其团队在上山遗址的生土层中,发现了大量3万年前至1万多年前的野生稻遗存,又在遗址第8文化层,发现了1万年前具有驯化特征的水稻植硅体,再次为距今1万年前后的上山先民已经开始水稻的利用和驯化提供了实证。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体制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邓振华团队也有了令人惊喜的新发现——桥头遗址首次发现了大量上山文化时期的高比例驯化的稻作遗存,成为了上山文化稻作起源研究的又一项新突破。

  上山文化考古工作的推进,同样促进了相关地区的遗址保护工作。如今,在上山遗址上已经搭起了保护棚,四周种满了金灿灿的稻谷,AB陈列馆里皆是珍贵文物,这是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的一景。

  记者了解到,自上山遗址发现以来,对遗址的保护、研究及宣传已成为浦江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2006年5月,上山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上山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均已颁布。2013年,上山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6年,上山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工程(一期)建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今年,上山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工程(二期)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惊喜的是,随着万年上山这张金名片不断被擦亮,浦江的文化内涵正在原有“基座”上不断丰富。上山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张国萍告诉记者:“浦江一直都是书画之乡、诗词之乡,上山遗址的发现则进一步增强了浦江地区的文化厚度。”

  近日,黄宅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一本特殊的校本教材——《走进上山》。该书从上山遗址、上山人的食物、上山人的工具等几方面入手,把上山文化以儿童化的角度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其中,还特别设置了“上山歌谣坊”模块,把每一节的内容以歌谣的方式进行总结,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黄宅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王巧敏表示:“我已经给我们班上了三四堂课,小朋友都感叹浦江的先人太厉害了。”

  王巧敏曾参与《走进上山》的编写,她回忆道,浦江县教育局从2016年就开始着手进行这项工作,由黄宅镇中心小学组织教师进行资料收集、整合以及教材编写,期间走访了众多专家学者,几易其稿,最终于今年定稿出版。王巧敏说:“走访过程中,我也有很大的感触,从对‘上山文化’这四个字只有符号性的认识,到后来逐渐了解了上山先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上山文化的重大意义,作为浦江人,我觉得非常自豪。”

  不仅如此,下地是农民,放下裤腿是书画家的浦江人,还用一首首诗、一幅幅画保护传承着上山文化。“秋色连波何处觅,上山遗址见辉煌。耕耘荒漠一犁地,收获人间万担粮。陶碗封尘经岁月,石盆破土历沧桑。稻花香引后人路,远古文明孕浦阳。”在9月末举行的浦江农民丰收节赛事会上,白马镇塘角村村民鲍根仙的这首诗歌《上山文化》赢得了全场好评。她说,前不久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看到被时光掩藏了一万年的稻种和陶器时,惊叹不已,“我们的祖先很伟大,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我想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喜悦、骄傲的情感并让更多人知晓。”

  “这些年,文化与艺术不断碰撞融合,浦江书画诗词作品中表现‘上山文化’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让更多人对上山文化有所了解。”浦江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利明说。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是它生命的一部分,保护历史文脉可以深厚城市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接下来,浦江还将联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其他18处上山文化遗址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加强上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擦亮万年上山这张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