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强监管严监管态势进一步延续,监管制度“铁篱笆”扎紧扎牢,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多项涉及金融监管: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改革力度之大,近年来前所未有。
随后,相关改革深入推进: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7月20日,金融监管总局31家省级监管局和5家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以及306家地市监管分局统一挂牌;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5个计划单列市分行和317个地(市)分行统一挂牌;11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的“三定”方案分别出台。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通过机构设置调整和职责优化,“一行一局一会”的金融监管新格局加快形成,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接下来,在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还需要在强化行为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协调、提升监管专业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促进金融业平稳运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在强监管严监管的总基调下,金融监管部门针对金融市场乱象出手,严格执法敢于亮剑,监管更加精准有力。
12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公布了对多家金融机构的22份罚单,涉及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等,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达3亿元以上。
在证券领域,证监会加大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速度较过去显著提升。2023年上市公司立案调查数量较2022年增加20%左右。
“今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延续强监管态势,被罚机构数量增多,大额罚单增多,释放了加大力度推动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决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
“加大处罚力度是监管‘长牙带刺’的直接体现。”曾刚表示,金融机构违规行为和动机往往取决于对违规成本与相应收益的权衡。通过提高金融机构及其高管的违规成本,能达到使其不敢违规的监管效果。
关联贷款管理不合规、重大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理财产品之间进行利益输送……多种违法违规行为,反映出金融机构合规经营与风控能力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从金融监管部门释放的信号看,下一步的监管行动将聚焦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把“板子”真正打准、打痛,增强监管的震慑力。
12月17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公布,将年交易金额近400万亿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进一步纳入法治化轨道进行监管。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新业态、新业务、新主体不断出现,要求金融立法与时俱进,补齐制度短板,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
加快建章立制,不断扎紧制度“铁篱笆”,成为2023年金融监管领域的显著特点。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今年以来,涉及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密集出台。
“针对金融业务的发展变化和现实需要,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及时推进,为金融监管的落地提供有力保障,为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护航。”董希淼表示。
加强监管保障,除了完善制度,还需要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专业化监管队伍。今年以来,金融业反腐力度持续增强,接受调查的人数较去年大幅增加,反映我国净化金融市场环境的坚定决心。从金融监管部门释放的信息看,坚持刀刃向内,强化“对监管的监管”将成为今后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一大重点。
发行中小银行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在金融监管的保驾护航下,防范化解风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我国金融业运行总体平稳,整体风险抵御能力较强。
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1%,拨备覆盖率207.89%,资本充足率14.77%,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4%。
推出25条具体举措,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2023年,在金融监管的引导下,金融资源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
“随着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将更加有力有效,金融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振涛表示。
3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空,一群雨燕飞过蓝天,衔来春意渐浓的讯息。王路还提到,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大布局等。她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代表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何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畅谈观察和思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球友会app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3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6.4%,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5%。农村养老是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文生视频、智能家居、智慧工厂……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备受瞩目。
月表可开采资源均赋存于月壤/月岩地层中,月球采矿是典型的多资源共采问题。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围绕科技如何支撑高质量发展、怎样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等线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作用,不同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球友会体育app免费下载,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