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其他行业的发展类似,金融企业的发展所依靠的也是自下而上的逆行创新,需要地方金融业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突破,这样才能够由点到面的实现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从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来看,地方金融管理更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中央金融管理则更关注国家整体上的稳定,一些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对金融业的发展提出创新,但往往会被中央“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为条框一刀毙命,地方金融体制创新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国家整体的金融管理陷入创新低谷期。
监管重叠: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明确“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但“银监会作为国家银行监管机构承担对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由此可见,在对信用社的管理方面,地方和政府就存在着严重的监管重叠问题,地方政府依照《通知》对信用社进行管理,同时银监会也具有着对于信用社的监管职能,这样的监管“政出多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让被监管者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监管真空:近年来,全国各地非法集资案件时有发生,归根究底,这些案件的发生源于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金融监管漏洞。比如对于农村地区的农村金融互助会从事金融业务的管理,中央金融管理体制中未能将其纳入金融审批范畴中,而地方金融监管时也未将之纳入监管范畴之中,这就极易给违法犯罪分子带来可趁之机,从而铤而走险地进行非法集资。
地方金融监管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而又需要面对日益复杂环境的艰难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地方金融管理效果,就必须首先建立一支能吃苦、能战斗、敢创新、肯奋斗的金融监管队伍。但从当下我国地方的金融管理体制建设现状来看,监管队伍整体质量不高是制约地方金融监管体制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监管队伍数量不足。目前地方的金融监管人员总量不足,省级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都在十几个人左右,而省级以下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中的工作人员一般都少于10个,缺乏相当数量的金融监管人员,是地方金融监管不力重要原因。其二,监管队伍专业技能不高。在许多地方的金融监管队伍中,许多工作监管人员多为金融财会类毕业生,虽然他们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功底,但是面对复杂的金融监管环境,在很多地方还表现出来巨大的不适应性,难以满足地方金融监管所需。
地方政府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从而与中央的金融监管体制“配合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央金融监管与地方金融监管目标上存在博弈,所以当下解决地方金融监管体制问题的首要措施就是要建立上下统一的金融弹性监管目标。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市场稳定目标,无论是对于国家整体的金融监管,亦或者是对于地方的金融监管,首要目标就是要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金融市场风险,所以无论是对于中央金融监管亦或者是地方金融监管,都必须首先确立这一刚性目标;其次,要建立弹性的监管目标,中央金融监管要为地方金融监管留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地方金融监管也要考虑到中央金融监管,从自身做起,为中央金融监管提供支持。
过度的集权管理会泯灭地方金融监管的创新,也会阻碍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所以要完善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就必须做好对于地方金融监管的适当放权。具体来讲,就是要完善双层监管机制。在地方金融监管中,中央所负责的是制定科学方针政策,对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予以划定,为地方金融监管提供技术支撑等,而在具体的地方金融监管工作中,则给予充分放权,激发地方金融监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则应该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根据本地实际,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为全国性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贡献智慧。
上下级监管必须各司其职,否则就会导致政出多门状况的发生,所以当下加强地方金融监管的重要举措就是要明确各级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范围。首先,对于双方权利重叠部分,要进行合理界限。地方上能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而更好地开展金融监管工作部分的,则应该把主动权交予地方,而关乎到全国性金融市场整体稳定的金融监管工作,则应该交予中央监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双方的分工与合作;其次,要解决当下金融监管的空白地带,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深入基层,了解市场的死角,把这些死角当做是重点问题来解决,自上而下的加以研究,并且自上而下的寻找层层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全国及地方金融市场的稳定。
就我国目前金融创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来看,在逐渐成熟的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开始逐渐增多,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了膨胀的前景,但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不仅没有看到任何金融危机现象,甚至金融市场更加繁荣。对于我国这一类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没有相应的监管机制,使得金融行业的开放性逐渐扩大,有一部分银行甚至增加了一些虚假的收费项目,使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对金融风险做好相应的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开始对金融投资项目感兴趣,因此受到金融市场的需求,多数金融企业开始在金融业务一栏增加了理财业务,这一业务的增加使得整个金融行业出现了质的改变,尤其是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有40多家金融企业增加了理财业务,且推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多达50种,这就说明我国金融行业正在不断创新之中。
自理财项目成为金融行业创新的重点之后,金融行业的业务领域也开始逐渐扩大、延伸,一部分银行已经脱离了原本的存、贷、汇业务,更多的发展到了个人理财、电子银行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有20余家银行推出了银行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且业务期限已经延伸至最少一个月、最多不限时长,由此可见,金融行业的业务领域也成为了金融创新的一部分。
从我国金融创新的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来看,以往的金融机制考评工作都是根据金融企业的规模来衡量的,并没有根据金融企业业务的创新型来看,自然而然会忽视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整个金融行业出现金融风险。
由于我国金融管理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没有先进的金融创新意识,使得整个金融创新出现金融风险,且无法正视金融风险,原本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时,主要是以金融信用风险为主,但在实际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多数金融管理操作人员没有认识到金融产品对于金融创新的意义,自然不会将金融风险意识用在金融创新中。
从我国目前金融创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来看,管理方式过于单一也是金融创新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原本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风险评估,但这种方式应用在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中,是无法与国际接轨的,因此只要国家一推出与金融有关的政策,就会造成金融市场交易萎缩的现象,使得整个金融市场上出现一个流动性不明的资金,最终造成整个金融企业盈利不均的现象。
在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测评方式的落后也能够直接影响整个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如出现金融信息滞后、金融动态不及时、考评机制不严格等问题,若此时有金融企业趁机对金融市场做一些手脚,是无法及时进行解决的,由此可见,风评测试的落后也会影响金融风险管理。
诚信是一个金融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但往往在实际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由于金融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诚信沟通,金融行业的诚信沟通主要针对于金融企业上报的实时数据是否真实,因为在过去的金融市场上,时常会出现金融企业虚假上报的问题,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着信息不真实、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相互信任的问题。
从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来看,为了能使整个金融市场平稳发展,应该为金融企业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金融监管来对金融创新进行限制,既要为金融企业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也要为金融企业某些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尤其是企业违规行为,因此在金融创新下为金融风险管理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内部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点问题,但在实际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导致整个金融企业出现金融风险,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内部风险管理,通过内控建设来杜绝金融风险问题的出现,尤其是金融产品的过度开发的推广,只要从内部开始杜绝这一类问题,那么才能为金融企业带来发展的可能性。
在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中,金融管理人员的水平高低也决定着整个金融企业的发展,因此提高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可以带领金融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其次为其引进一些与金融风险有关的培训,如AMA、RAROC等,最后要加强金融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
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整个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可以采用复合式金融风险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融为一体进行测评,其次可以针对用户风险制定一个单独的管理模式,才能及时解决用户所出现的风险问题,最后要注意征求金融企业各部门的意见,将其进行综合评估,才能有效地实现金融风险管理。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是每个金融企业都无法避免的,因此只有认真研究国际市场的动态,分析金融风险的走势,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全面防范金融风险问题,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能使金融企业平稳发展的体系,才能够减少金融风险问题的发生。
[1]徐小阳.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3.
[3]雍灏. 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金融产品创新关键风险研究[D].浙江大学,2012.
在当前金融市场逐渐完善以及金融环境不断改进的新形势下,大部分金融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消除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均开始了金融创新之路[1]。创新就会有改变,就会催生新的事物,进而为金融发展带来潜在的巨大风险。因此,如何在创新环境下规避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又能促进金融行业稳定、健康的发展,是当前金融企业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金融创新指的是在特定金融领域中,采取相关的方式手段重新组合各个金融要素的一种改革,并且通过改革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利益,其包括多种方式,像新的支付手段、新的金融工具、新的组织形式等。总的来说,金融创新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中金融创新只是作为金融工具的创新,而广义中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这两种意义存在相当大的区别。金融创新能够在金融业竞争状态下满足金融业所提出的诸多要求,并且还能有效规避风险。
因为国外金融市场不断注入我国金融市场,较大的冲击了我国金融领域,加上国内经济市场的不稳定,因而对我国金融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风险。其别突出的是,金融创新带来的极大风险,在金融创新的条件下,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开拓新的金融业务,而开拓的业务通常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因此,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实现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根据部分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中已有50个国家的银行开发了证券经营的业务,并且还创建了保险公司。同时,在我国众多的金融企业中也设立了保险和基金公司,这很好的促进了银行业务之间的双向流动。另外,我国大部分银行也提出了建设保险公司的想法,并在较多领域中设立了相应的业务,有效增强了资金运营的工作效率。⑵实现金融活动的国际化。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投资渠道,我国国内有着明显的劣势,加上流动性不高,使得人民币不能进行全面的兑换。鉴于此,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对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大多数银行展开了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这种改变使得我国的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流动,并且也使得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体系得到改进。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很大一方面使得整体金融行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强化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同时,加上金融环境的不断进步,金融创新之路则成为必然,其主要通过创新金融行业内一系列金融工具,以及创建金融工程等方式,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另外,由于在金融工具具体操作中囊括了较多学科的内容,因而在其他相关业务操作中可有效金融风险的危害,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
当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业务操作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并且还能为金融行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以上两项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金融工具创新的费用成本。从而在新技术的推动下,金融企业可有效利用金融工具更好的规避金融风险。
众所周知,金融行业是以银行及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为主,而当前金融行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相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似乎更大。以上两种金融机构,为了实现各自的经营目的,均采取了不同方式,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充分利用率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继而在往后的经营活动中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而银行金融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开始实行创新金融工具。另外,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在扩展服务对象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经营活动增加新领域,但此过程中必然会为金融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的金融业务带来威胁。因此,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既要增强银行的竞争力,也要提高传统业务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均衡发展。
通常来说,金融创新是重新结合金融各要素来实现对风险的规避,但因为金融领域本身具有较大的特殊性,所以只能降低金融风险,无法完全清除。因此,金融创新的发展,只能分散或转移小范围内的金融风险,对于整体较大的金融风险至今还未能消除,同时加上金融创新带来的其他风险使得在规避风险的过程中难度增大,比如金融业的系统风险。此外,通过重新组合后,金融行业中各金融要素的隶属结构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如果一旦发生金融风险,便会殃及其他组织部门,从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现如今,金融风险的不断增多,对金融领域内的各个经济主体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极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2]。鉴于这一现象,为了促进金融行业的繁荣发展,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强化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这一条件下,为了更好地管理金融行业以及规避金融风险,必须增强金融创新,并通过金融创新改变金融领域内的一些要素,进而降低金融风险,有效优化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监管指的是政府通过指定的机构限制或规定金融交易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具备特定内涵的政府规制行为。同时,利用金融监管,也是我国政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保证宏观经济水平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中资银行要想提升市场竞争力,则必须增强金融创新力度,并且监管部门还需鼓励和支持银行金融结构的创新。另外,政府部门在规范金融机构创新活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风险监管水平,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断创造出有利于金融创新的法制环境。第一,政府部门应掌控好管理尺度,找准金融监管的实际切入点,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又要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以及适当降低对金融创新的限制力度,以便使金融创新有多余的空间实施。第二,对有违反金融行为的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必要时采取严厉的手段进行相应的处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不断引导金融业拓展新型的业务领域,从而促使金融业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该项技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银行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直接取决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当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创新业务和产品时,均以信息技术为前提,比如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等,虽然在该两者工作中极为重视信息技术风险防范,但在整体金融结构发展中,信息技术防范涉及到众多部门,像科技服务部门、科技风险审计部门、科技风险管理部门等。所以,为了使得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更加有效,那么银行业金融结构必须重视信息技术风险管理。
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经济实体逐渐参与进国际金融市场当中,一定程度下使得国际金融环境越发复杂。而在这复杂形势下,一国控制金融风险似乎有点艰难。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不断开展,那么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交流已成必然趋势。例如,我国可与国外政府签订合作监管的协议,并且积极参与进国际监管组织以及按照其相关标准制定有关我国金融业务的准则,进而全方位的实现监管目的。
为了促进金融创新之路的顺利,以及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措施,相关金融企业则必须创建一个切实可行、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体系[4]。同时,在风险管理体系中,需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并且明确各个机构间的权利与责任,以此确保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还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针对有越权行为的工作人员给予严格的处置,随后通过组织机构的团结协作有效实现内部控制,促使金融风险管理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内部信息的透明度,并通过创建独立的核算体系,对现有的金融业务活动进行准确的记录。针对此过程,一旦会计报表生成,便不得涂改,其他任何会计信息还需分层共有,以及在保证商业利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进行公开。
综上所述,在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有效促进金融创新、强化金融创新管理是规避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行业竞争力的有力途径和方式。
[1]龚奕.试论以金融创新为基础的金融风险管理[J].商,2013 (21):183.
[2]田雨朋.浅析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研究[J].商业文化,2014 (23):206.
依照我国银监会机构下发的《商业性银行金融创新指导》,金融创新工作的基本宗旨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配合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依托新技术的运用、新手段的采取、新市场的拓展、新职能机构的设置等,在发展战略拟定、管理制度建立、职能机构配置、业务人员安排、管控模式构建、业务程序运作及服务产品开发等各项工作上所增设的一些新内容。如今,我国的金融产业已经进入整体性业务开放的状态,金融产业增加了金融业务创新的力度,且创新趋势强劲,进而使金融创新业务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金融方面的投资业务产生兴趣,为了适应金融市场中新兴业务的需求,目前很多金融经营单位都开始在其金融业务范畴中增设了新的理财产品。此种服务产品的融入,促使了当今总体金融行业面貌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特别是使得当今金融产业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吐故纳新式的变革,且提升了金融产业的发展速度。从相关的调查资料可知,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金融经营单位都相继推出了理财产品,开展了各种相异类型的理财服务业务多达60余种,由此充分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产业正处在持续的产品创新之中。
自从理财业务成为金融产业服务创新的重点突破口之后,金融产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也开始走向持续的拓宽和扩展,一些金融经营单位已经逐步脱离了有史以来即连续开展着的存款、信贷和汇兑等原始业务模式,而是更侧重转向于居民家庭理财、电子型支付银行等业务。依照粗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在已经有数十家金融经营单位设置了金融证券业务品种及保险服务品类,而且其业务运作期限已经扩展到最低一个月,最长不做上限。基于此,金融产业的业务范畴也变成了金融模式创新的一个范畴。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获取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广大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持续提升。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前3季度,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66050亿元,和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1.7个百分点,我国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51元,排除价格波动因素,其实际上升为13.5%,所增加幅度高于2012年同期指标3.5个百分点。
因为金融职能机构在其业务运作形式及组织架构上的持续革新,导致银行企业和保险机构、信托投资机构、证券公司等非银行性金融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变得越来越不明朗,整个世界上的金融服务单位也正在由分行业经营模式转向联合化经营的综合型模式。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真正自觉性的创新活动仍然很不充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不足,行业内照搬复制式的“创新”占了很大比重。
就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而言,过去的金融业务考评过程均是依据金融单位的经营规模来实施的,并未关注金融经营单位的职能性业务创新情况。这样必然使金融经营单位服务产品及经营业务的创新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正是由于此种缺陷的存在,才导致了过去我国金融产业金融风险时常出现和不可避免性。
我国金融管理业务人员的技术素质偏低,并且不具备现代化的金融更新观念,由此导致其整个金融创新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金融运作的风险,然而其还不能正视金融风险的存在。过去在实施金融风险防控时,其重点是以防范金融产业的信用风险为主要内容,然而在具体的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过程中,大部分金融部门业务人员并未深刻认识到金融产品创新在整个金融创新工作中的价值性,也就不可能将金融风险防范观念应用到金融产品更新过程中。
就我国现阶段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而言,管控模式古板单调为其金融创新过程中不能轻视的一种问题。过去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一般都属于风险评定的运作模式,然而将此类运作模式运用到现实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不可能达到与国际运作规则完整接轨。所以,在每次国家颁布和金融行业运作相关的管理政策,均必引发金融行业震荡及业务开展规模的下跌,导致总体金融交易市场中暗藏一种走向不规范的资金流,最终引发整体金融产业中各类企业获利不平衡的情况。
在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风险评估模式的落后也很不利于总体金融风险防控的实际效果。比如,其时常表现出金融讯息沟通跟不上具体的运作节奏、金融政策调整滞后、考评过程控制不严谨等缺陷问题,如果在此阶段中有某些不法金融单位借机对金融交易市场搞一些小动作,就不能够快速圆满地将其平衡处置好。基于此,金融风险评估机制的落后也必然会严重影响金融风险的防控效果。
“诚信”的信誉是任何一家金融经营单位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一般在具体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因为金融部门业务人员侧重追求经济利润而淡漠了彼此之间的诚信交流,金融企业所实施的诚信交流重点是针对于本企业上报的经营数据是否客观属实。由于在原先的金融交易市场上,常常暴露出金融经营单位造假上报材料的问题,由此造成我国金融交易市场中严重存在业务信息不属实、各个企业之间不能实现相互信任的问题。
近年来,在规范化的市场监理、大量新开发金融业务的支撑下,金融经营风险及金融产业危机几乎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失去了缘分。不论是1997年泛滥亚洲的金融产业危机,还是在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拉美型”金融危机,那时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组织都能做到独善其身。然而,2008年,美国爆发的华尔街金融振荡使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产业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且巴基斯坦等欠发达国家几乎陷入了国家破产的境地。审视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应对过程,可以总结得出:完善科学的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是有效抵御金融风险来袭的“金钥匙”,故针对金融创新风险实施防控管理极为必要。在此介绍一下西方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依托金融市场开放及金融体制创新方面,达到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相关经验做法。
美国选用渐进型的金融敞开政策,其开放历程长达近一个世纪。在20世纪前半叶,美国的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在其金融领域内推行分业式经营及金融利率管控制度,为了让美元变成国际市场的通用货币,美国拟建了“布雷顿森林金融管理体系”,且颁布实施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20世纪60年代,为了严格控制国内资本的大量外流,美国在金融领域内强化了对资本运作的管制,对外籍人贷款、商业投资及本国公民购买他国金融证券实施政策限制。20世纪后半叶,美国步入了金融产业开放的辉煌十年,先后完成了金融利率市场调节及汇率市场调节的业务模式变革。在金融汇率的市场调节方面,1974年,美国实施了开放的资本账户管理政策,废除了资本管控限制。美国的金融市场化特征体现在:扎实推行金融利率、汇率市场运作,以防严重冲击现行金融体制;遵从金融业务支撑于现实经济发展的行业准则,加大金融职能对经济发展的推进功能;强化拓展金融市场及完善金融机构职能,提升金融企业本身的竞争实力及风险抗衡能力。
作为经济发达国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它的金融产业变革在当今的东盟国家中是仅有的最为成功的一个,其全面防控了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对他国造成的冲击,其如此成功的秘诀即在于本国内大力实施了严谨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严厉的处罚手段。其一是在金融业建立了专属的账户,细致划分出涉外金融业务及国内金融业务,构建出本国银行及境外银行两大金融范畴。其后者是专营涉外的外汇金融业务,由此助推了新加坡这一国际金融平台的构建进程。其二是奉行对本国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业务开展严格化管理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虽然新加坡完全取消了对金融外汇的管制措施,然而其对本国的金融业务运作方式一直实行十分严格的管制模式。譬如,金融机构向非本地居民业户贷款或是把资金贷给国外的居民业户,其借贷额度达到500万新元之上的规模,一定要提前申请本地政府审核批准。其三是强化商业型银行内部的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其中涵盖控制贷款数额、提高非利息收益所占比率,最大限度的削弱金融资产风险水平等。
20世纪80年代初期,韩国启动金融市场化变革,刚一开始的金融体制变革过程,以给国内金融产业经营过程放宽运作空间为主。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削减政府对金融产业运作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商业金融机构的自主运作活力,在国家金融机构中融进私有资本,持续减轻对金融利率的管控。在国有银行竞争实力逐渐强化之后,推进本国银行企业开辟境外市场,加入到国际金融竞争的行列中去,而且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选择性的开放本国的金融交易市场。历史跨入20世纪末期,韩国国内的金融创新速度显著提升,依托“先期贷款而后存款、先长期业务后短期业务”的程序推行了金融利率市场化运作。之后又依托拟建对美元货币的平均汇率管理模式,持续展示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汇率机制构建中的促进作用。为了有效管控短期型资金外流,韩国推行并落实了更为全面的金融开放及运作市场化,推行浮动式汇率管理体系,减轻对金融资本的流动形态管制。
由金融风险防控问题去观察,为了达到总体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给金融经营单位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外界环境。就实际而言,即是指依托金融监管的职能来对金融运作模式创新过程实施相关限制,在给金融经营单位预留出相应的发展余地的同时,还需给金融经营公司所从事的某些业务实施严格化管控,特别是严格约束企业的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故此在当今的金融创新模式下给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外界环境,方可切实达到金融企业的稳健发展目标。
金融企业的内部运作管理,长期以来始终是其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然而在企业具体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时常会由于某些内部管理问题的出现,引发整体金融单位发生金融经营中的风险问题。就此种情况来说,可以选取强化企业内部经营风险防控,依托内控制度的实施来防范金融风险危害的发生,特别是指企业内部某些金融产品的盲目开发和推广问题,只要先由其企业内部开始防范此类问题的出现,就可以给金融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良机。
在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也决定整个金融企业的发展,因此提高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可以带领金融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其次,为其引进一些与金融风险有关的培训,如AMA、RAROC等。最后,要加强金融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管控模式的构建,是为了可以更完整地增加整个金融公司的经营收益。第一是适于选取复合型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此类风险防控机制可以整体地把市场交易风险、金融信贷风险等问题整合到一块展开风险测评过程。第二是应针对业户信用风险拟定出一个单体的风险管控模式,这样才能圆满处置业户所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第三须注意咨询金融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士的一些相关看法,对其实施整体风险性的综合评判,进而达到企业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控,实现金融企业在创新模式下的健康稳定发展。
金融业作为风险较高的行业,在日常管理与经营中存在很多风险。为了更好地抵御风险,降低金融损失,不仅要加强风险管理,进行金融创新,还必须逐步完善金融安全策略。从当前的金融创新进程来看:金融创新存在很多风险,迫切要求加大金融风险管理。虽然近年来,国内外金融市场在不断扩充的同时,为了规避风险,进行了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不管是市场、业务,还是手段、制度上,都对金融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但是随着服务对象的扩充和业务加深,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况,除了要正确看待金融创新和管理,还必须加强风险规避和防范。
金融创新作为各种金融因素的整合,它是在金融市场的环境下,金融主体对有可能约束金融业发展的改革;通过创立新的管理制度,对各个金融因素进行整合,它的目标是追求更多的经济利润。从金融创新的范畴来看:小到融资工具、方法、业务,大到金融管理方式、制度与市场,只要是业务开展中出现阻碍因素,就会对环节进行变革,实现对阻碍因素的消除和规避。在金融业发展中,广义上的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工具、制度、市场,狭义是金融工具。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开放,在金融创新日渐活跃的环境下,各种业务推出,同时也丰富了金融市场,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与趋势:
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明增加的同时,居民理财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拘泥于储蓄这种单一的方式上,日渐往收益更多的理财转变。这让商业银行推出了大量理财业务,还带动了市场竞争。外受各种外资银行的影响,理财变得更加热闹,在这期间出现了各种理财产品。
从当前的金融机构来看,存在着各种金融机构,并且这些机构间都有着清晰的界限,负责各自领域。在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各种金融产品衍生,让原本清晰的界限日渐模糊,所以在各种业务机构交叉并行的情况下,各种业务逐渐向综合化发展。
从金融业发展状况来看:虽然金融创新很活跃,但是在创新深度、广度上依然存在问题,在各个部门相互复制的情况下,对实际金融创新数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存在很多同质化产品。
金融市场一直都是不稳定的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并且这些因素都可能带来风险,从而造成金融损失。为了消除和预防这种风险,必须加强金融管理。通过分析、评价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了解风险大小与可能性,并且整合预测结果,采取相关措施做好风险化解和预防。
风险管理作为金融创新的基石,金融创新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和风险管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很大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各类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多,迫切要求利用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金融市场,也需要通过投资,降低风险。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利用金融产品进行监管和规避,同时监管随着金融创新日渐完善,再次优化金融创新。
在金融业发展中,很多人为了得到更多的收益,甘愿冒险半岛彩票。对于金融市场,一方得到利益,肯定另一方就是损失,损失与收益总量以平衡状态呈现。加大金融创新,不仅减小了微观风险,同时也是宏观风险转移的过程。从金融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风险总量不变。
在很大范畴,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资产流动,降低金融风险。在银行证券中,一旦掺入不良资产,就会影响银行信誉和发展。在对银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对货币来说,也会伴随很多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银行证券化本身带有很大的流动性,在大多数场合能够施展货币功能,同时这也让当时发行的货币遭到影响。另外,证券化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力,从而对宏观调控带来不利影响。
从金融业发展来看,虽然创新很大程度上对减小风险给予了工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创新的同时,还有很多风险偏好者投机,即使金融创新将风险暂时转移到风险偏好者上,风险总数还是没有降低。如果很多风险偏好者的投机遭到失败,就无法将风险转移,甚至对整个金融业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金融单位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也带动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趋势。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拓展市场占有率,赢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很多金融机构加大了创新进程,源源不断地向市场输入产品,同时这些产品也会涉及其他行业,在整个金融行业重合、交叉的环境下,同质化开始出现。在各个单位竞争力度加强的环境下,金融单位的风险进入下一轮创新,从而影响金融单位的信用值,让规避风险的能力减小。
从整个金融市场发展来看:金融创新对市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相关政府与部门必须用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武装自己,做好监管,为金融创新创设出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通过转变对金融创新的管制与介入,让金融单位拥有一定的自。同时,政府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上,在外部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通过鼓励创新工作,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及时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做好处罚工作。在监管时,政府除了要把好监管力度,还必须做到有所为与不为,这样才能保障创新、监管良性循环、正常发展。
从监管法规来看:必须提高法规监管的前瞻性。在制定法规时,必须考虑兼容性、公开性,整合金融监管的具体要求与利益,为其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金融业从传统的产品创新想经营机制、产权制度、组织体系以及市场创新上发展。对于银行中的“球”现象,通过规避业务,尽快完善各项法规。
为了更好地推进金融发展,对于金融创新中利弊,我们必须做好思想准备工作,通过分析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和意识。对于金融机构复杂化、多样化的形式,必须制定可行、有效的防范制度,并且整合自身特点,制定出一整套的评估体系,对其进行度量。在创新产品推出时,除了要遵循决策谨慎的原则,还应该避免急于求成和盲目从事造成的危害。
在金融自由和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如果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宏观管理体系,很难应付各种金融风险,还需要国家在遏制、防范金融风险上加强国际合作。具体如:和国外政府签订监管合作协议,参与到国际监管组织中,最后达到有效监管的目标。作为微观主体,金融服务具有专业突出、主营优势等特征,从创新制度来看:激励和监管制度最为重要,所以政府必须关注周期性风险,从创新路径上做好防火墙工作。
金融业作为影响国际发展的重要行业,在业务操作中存在多种风险,能否做好风险规避与防范工作,和金融风险管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看待金融创新特征、风险形式,从本质上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
[1]刘淑云.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22).
[2]何朋.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33).
[3]肖亦鹤.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探讨[J].经济视野,2013(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的加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发生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会在极端的时间内对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造成重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与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的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这极大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的需要,我国的金融机构不断的通过金融创新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在金融创新的过程当中,极大的提升了我国金融行业的竞争力。但是应该看到在金融创新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会给我国的金融行业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要做好金融创新中的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必须正确的处理好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非常的活跃,各种各样的业务纷纷被推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并呈现出以下的趋势和特点: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理财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储蓄这种单一的方式,而是朝着收益更高的理财方式转变。这就使得各个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理财业务,并且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再加上外资银行的投入,使得理财业务更是热火朝天,各个银行花样百出,推出了大量的理财产品。
当前国内存在着几种不同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之间原本有清晰的业务界限,各自负责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的发展,各个金融机构不断的推出新的金融产品,这使得它们之间原本清晰的界限逐渐的模糊,各个机构之间的业务存在很大的交叉,各个机构的业务都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虽然我国的金融创新比较活跃,但是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的复制,导致金融创新中实际的新东西数量并不是很多,存在着大量的同质化的金融产品。
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风险,从而给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预防或者是消除这种风险,往往需要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对各种可能引起风险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和大小,并且根据分析和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金融创新的发展,而金融创新的不断的发展,又使得金融风险管理不断的获得完善和发展,两者之间互相的促进。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的发展和繁荣,这使得各种风险因素也在不断的增多,这就需要通过金融风险的管理来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人们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投资也迫切需要相关的手段来消除风险。很多金融机构通过不断的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来逃避监管,而监管也随着金融创新而不断的完善,而金融机构为了逃避监管势必再次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行业本身就属于高风险的行业,人们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往往甘于冒各种风险。在金融市场中,有一方获得了收益,那么势必有一部分人获得了损失,各种收益和损失总量并没有变化。通过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一方面降低了微观方面的风险,但是从宏观方面看,风险只是被转移到风险偏好者身上,总的来说,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的总量并没有减少。
证券化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促进了金融商品的标准化,也为投资者防范风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然而,证券化仍容易产生许多问题。对于银行而言,能够证券化的资产首先是质量良好的资产,尽管它可以利用时间差将不良资产置换出去,但它也必须冒信誉受损的风险。对于货币当局,证券化也为其提出了许多挑战。首先,它使货币当局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直接控制能力减弱,这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执行的效力。其次,证券化所产生的许多证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常常成为货币的代用品。这就打破了货币当局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形成一种货币竞争的局面。同时,货币当局难以对货币给出明确的界定,这也削弱了它控制货币的能力。
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金融市场的安全提供工具,但与避险相对应的还有大量投机行为的存在。因为如果没有投机者,避险者就无法将风险转移出去。衍生产品市场的出现,为客户提供了进行投机和避险的场所。而衍生产品具有的高流动性和杠杆作用,使得这个市场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和破坏性。因为一旦投机失败成为大多数进入者的结局,则不仅避险功能无从谈起,而且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冲击和破坏性更是常规的金融业务所无法比拟的。
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同质化,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缩小。激烈的竞争迫使各金融机构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这又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自由化进程加深后,外资可能大量流入,这对一国的汇率及银行的流动性造成影响,此外,一些金融创新工具能把本该属于本国的经营或投资风险,通过风险输出影响全球资本市场,这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的次货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之大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首先,金融主体要明确金融创新工作对金融市场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并对各种可能存在的影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通过对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创新中类似衍生产品的创新工具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金融主体在危机爆发之前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准确的估计,当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各金融主体在强大的杀伤力面前,已经体无完肤。金融危机已经为金融创新敲响了警钟,在金融机构实施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要对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科学的估计,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金融创新当中。其次,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工作时要根据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并结合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以及风险预测评估指标体系,对金融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科学度量,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此外,金融机构在针对业务内容、金融产品种类进行创新时,要对金融市场的各种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与分析,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应在遵循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仅靠本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已不足以维持经济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而需要各有关国家在防范、遏制经济、金融风险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比如中国可以与国外政府签订相关合作监管的协议,还可以参与国际监管组织并且参照其标准制定中国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相关规则,从而达到全面有效监管的目的。
金融创新的路径大致有三条,即金融产品、机构和制度创新。由此要防止金融风险向危机的过渡还须做到: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应该以优质资产来衍生出新产品,不良资产始终只能作为补充。同时,处于创新初级阶段的我国,更不能追求过于复杂的金融技术,而先要创新出各种债权和股权类基础产品,避免好高骛远的发展。
从金融机构创新来看,核心问题是要关注混业经营的风险。混业经营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只能遵循渐近式的改革,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推出。作为金融业的微观主体,所追求的依然是成为主营业务突出、专业优势明显的金融服务机构,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全能银行。
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金融产品,活跃了金融市场。但是在金融创新的过程当中应该做好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有效地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自身在金融创新的同时能够高速、稳定的发展。
[2]唐双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支持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06(13)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其任期内带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取得了辉煌成果,他果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经济在面临科技股泡沫和亚洲金融危机等重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得以迅速摆脱萧条状态。美国政府一直实施低利率政策,这就是导致宽松的信贷条件,经济困难的人也加入到投资房产的队伍中。人们对房地产市场期望过高,导致房价持续上涨,形成巨大泡沫。他们没有考虑房价不再上涨的情况会是怎样。当房价不再像预期那样飙升,贷款者也就无法偿还银行债务,这样次贷危机就爆发了。
美国近几年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很快,其复杂程度日益加剧。一般提供按揭贷款的银行把按揭贷款作为一种优良的资产赚取利息及银行资本成本之间的利差。这样获取利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然而这类产品并不是一开始就适合在华尔街运作,直到按揭款通过证券化产生担保债务权证(CDO)后,它们才开始受到华尔街青睐。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划分因CDO的出现而更加细致。华尔街为最大化利益,对原始产品进行分拆组合,创造出了多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并根据不同投资偏好将其销售给了个人及金融机构,但在此过程中风险并没有被降低。后来的投资者只能根据投行的数据了解这些金融产品,难以判断其质量如何。投行、商行以及保险机构都大量持有CDO 债券。无论是海外还是美国本土,都对此疯狂追逐。美国房地产泡沫也通过此类衍生品蔓延全球范围。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没有监控和限制次级贷款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品的规模,其对监管的松懈和对金融市场潜在风险的忽视都体现出其监管不力的问题。美国向来都主张宽松的监管政策。美国央行将抵押贷款标准降低,使得部分生存状况不佳或信用较低的人得以用低成本贷款买房。又由于美国监管机构没有严格监管市场评级机构,使得评级机构在对次贷相关金融产品进行评级时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次贷相关产品评级的大范围降低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从而使投资者更加恐慌,并最终蔓延到了全球范围。
次贷危机之前,标普、惠誉等主要评级机构对次贷产品评级过高导致了次贷市场的过度发展。由于评级机构不需投资者负责,其收入完全来源于证券发行商,这便造成信用评级过高。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自身的使用率,而其定价及交易则依赖于准确的市场评级。一旦市场评级出现问题,则会立刻导致信用危机。对信用评级的信任使得投资者买入大量次贷产品。但是没想到曾经3A级的债券一夜之间变成了垃圾。
高风险外币债券正是本次金融危机的传导途径之一。现今阶段,一方面需要择机适当减少高风险债券的持有量以预防和缓解存量债券的投资风险,选取评级在投资级以上债券进行投资,对新增外币债券的风险进行严控;另一方面,则需要对外币债券投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建立长效的外币债券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计,对外币债券投资计提减值准备。
虽然金融创新能使市场效率大幅提升,并带来新的利润来源,但如果是不加监管的滥用,就会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所以,金融机构应以此为鉴,在金融创新的全过程中合理安排风险管理,尤其应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销售以及运行等环节的风险评估加以重视。每次推出新产品前,都应先行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及监管措施。另外,还应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注意重点的突出,重点评估高风险领域及其相关环节,并在相应的监管控制方面采取更严的措施。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很多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看到的是短期利益,没有考虑在巨大利润背后潜藏的危机。正是因为高层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关注度不高,没有将风险管理安排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导致机构破产或者被并购的局面。因此需要吸引更多对风险管理具有充分认识的专业人员到金融机构来任职,有助于掌握各细节风险的发生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完善的内控体系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金融机构要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内控。要合理配置资产,做好流动性监测和风险预警。由于我们正在走向国际化道路,逐渐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对国际环境进行科学的判断,特别要判断国内外宏观环境和各类宏观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影响。由于各种风险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是相互转换,因此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对各类风险相互关系的研究。
[2]财政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和风险管理的意见.2009-05-31
从金融发展的路径来看,经济货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是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即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的比重相对下降,而利用发行可对第三者转让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对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有价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各种证券筹集和融通资金。需要指出的是,资产证券化是从属于金融证券化的,它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某种可预测收入属性的资产或资产组合,通过创立以其为担保的证券,在资本市场上出售的一种融资手段。它实质是一种有担保或抵押的直接融资手段,因此从属于金融证券化的范畴,并大大推动了金融证券化的发展。
几乎所有国家的金融监管都源于对存款机构的监管,并在多年历史中自然形成了一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正向倾斜的监管结构(陈文君,2008)。从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来看,金融监管方面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金融监管与金融体系的变化不同步,即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已使美国的金融体系明显呈现出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逆向倾斜,但金融监管还是保持传统模式。金融证券化对传统金融监管模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在金融证券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流动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而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传统的分业功能型监管则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监控不足。二是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直接金融市场份额增加、间接金融市场份额减少,因此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监管结构显然不能很好适应这种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本文将从上述两大方面研讨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对传统金融监管模式的影响,并结合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反思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最后联系中国实际进行分析。
对于流动性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流动性基本可以用资金的可获得性来衡量。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市场流动性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的变化,但在金融证券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流动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多样化的金融体系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发行证券来获得资金;另一方面,经济主体可以通过抵押或交易转让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来获取资金。这样在证券化的金融体系中,金融资产交易量或流量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金融证券化时代,不仅一般投资者和证券类金融机构越来越普遍地参与到金融市场上来,从而使得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和风险的外部性增强,同时银行也需要依靠金融市场来对冲它们所创造或担保的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银行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更多依赖使得在金融市场危机发生时,银行很难象过去那样代替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担保。因此,Rajan(2005)认为,尽管现代金融体系中有更多的参与者能够承担风险,但整个金融体系所创造的系统性风险则的确比以往要大。对于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资产繁荣时期,预期前景乐观,风险溢价降低;同时,资产价格上升,投资收益增加,两方面因素促进金融投资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的上升。资产泡沫破灭时期情况则刚好相反,被抛售金融资产的价格急速下跌与卖盘持续增加并存,又会进一步恶化流动性状况,最终出现金融市场和机构的流动性好像瞬间被吸收殆尽的现象,Persaud(2001)形象地称之为流动性黑洞。因此,在金融证券化时代,金融投资的这种顺周期性(pro-cyclical)放大了金融运行扩张和收缩的周期性,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资产价格变化可能对整个金融和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冲击的系统性风险。
现行金融监管体系实行功能性监管,把金融服务依据其功能性差别而划分为银行、保险、证券和期货四个类别,并分别由不同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但随着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各类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分散监管架构与这种发展趋势不能很好适应,其结果是,没有一个监管部门拥有全部信息和权威以监控系统性风险,无法识别并制约个别金融机构危害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行为,这在本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得到明显印证。从微观和个体来说,金融证券化的发展有利于分散风险。但从宏观来说,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和金融资产结构的多样化也使得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和风险的外部性增强。当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负面事件,或仅仅是某一种金融资产出现问题,但如果投资者彼此互相认为其他投资者将会出售金融资产时,就会引发金融资产的恐慌性抛售,进而使所有金融资产的价格都朝着同一方向变动,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瞬间就可能萎缩。危机发生前,次贷占住房贷款的比例大致在20%的水平,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占美国债券市场的比例约为3%-4%的水平。仅从数字来看,即使全部变成坏账,也应该不足以对美国及整个世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半岛彩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次贷类金融资产属于复杂金融产品,主要为金融机构持有,资产证券化的链条将更多的金融机构尤其是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捆绑在一起。而美国金融资产的规模又非常庞大,一旦恐慌性情绪蔓延,实际影响的是几乎所有的金融资产而不仅仅是次贷类金融资产。
戈德史密斯(1969)通过对世界上的35个国家近200年金融发展历程的分析,在对大量数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同时,非货币性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则相应上升,最后超过银行资产。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使得经济体系内各经济体互相融通资金的能力不断增强,造成对银行信贷需求即增量货币需求有所减弱,从而导致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和货币化指标的逐步下降,而同时非货币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所占比重则相应上升。以美国为例,1945—1982年,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一直大于非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1983年,非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首次超过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而后非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1945—2008年,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在总金融资产中的占比由1945年的16.64%下降至2008年的11.13%;而非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在总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则由1945年的6.97%上升至2008年的28.68%。同时,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与GDP的比值由1945年的76.02%上升至2008年的110.46%;而非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与GDP的比值则由1945年的31.82%上升至2008年的284.56%,上升幅度明显超过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
正如前面所述,几乎所有国家的金融监管都源于存款机构的监管,并形成了一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监管结构。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由于金融监管源于对存款机构的监管,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存贷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相对比较完善;在非存贷款类金融机构中,对于主要的投资银行和政府支持金融机构的监管相对比较严。AshokVirBhatia(2007)将美国的金融机构分为受到较多管制的核心部分(highlyregulated“core”)和受到较少管制的部分(lightlyregulated“pe-riphery”)。其中核心部分包括联邦保险的存款机构(商业银行、储蓄机构、信用合作社)、政府支持金融机构(FannieMae和FreddieMac)和最大的五家投资银行;部分包括所有其他金融机构。但从规模来看,核心部分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不超过三分之一,而部分作为金融资产的发行者和持有者,其作用日显重要,尤其是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池、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及私人权益资金增长犹为突出(AshokVirBhatia,2007)。从金融资产交易的角度看,大量复杂的金融产品如资产证券化类金融资产一般都是在场外柜台市场(OTC)进行交易。而众所周知,场外柜台市场的交易一般是不透明的,加上资产证券化类金融产品本身非常复杂,使得对场外柜台市场监管就更显薄弱。
基于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所反映出的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一个主要方面在于多个监管机构之间协调不够。即由于实行功能性监管,分别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对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四个行业类别机构实施监管,反而没有一个监管部门拥有全部信息和权威以监控系统性风险,无法识别并制约个别金融机构危害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不当行为,且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也很难采取高效率的联合行动解决金融市场突发危机事件(周卫江,2008)。
正如前面所述,几乎所有国家的金融监管都源于存款机构的监管,在多年历史中自然形成了一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正向倾斜的监管结构,对美国来说也不例外,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就是缩小市场监管范围的拥护者并拒绝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立法监督。二十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建立了衍生产品部,大力拓展结构化产品业务。这些结构化产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期权、期货或掉期产品,而是多种基础产品与多种基本的衍生产品的复杂混合体。数十年过去了,尽管结构化产品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却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宣称对这些产品的运行、风险揭示、投资者保护和海外运作负有监管责任。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突然濒临破产,如此大规模、如此广泛参与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金融机构,竟然没有一个机构宣称对它实施过监管,人们对此深感迷惑,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只是那些未受监管的上千家对冲基金中的一家(赵静梅,2007)。
金融证券化对中央银行的一个突出挑战是央行如何对待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格林斯潘(1998)有一句名言:“想通过市场干预来戳破泡沫,有个根本性的问题不能解决,那就是你必须比市场本身更了解市场”。之后格林斯潘还多次强调真正识别泡沫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从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来看,不仅仅是央行如何对待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可能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货币政策成为资产泡沫的推助器。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为应对经济衰退和股市破灭的双重压力,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推动了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因此,在次贷危机发生后,“格林斯潘对策”广受诟病,即当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格林斯潘会立即出手控制局面,但是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他却坐视不管。假如当初在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能够采取与校正经济结构失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求相一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现标本兼治,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和调整,推动经济增长真正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虽然从短期来说可能会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但从长远来说,结果可能就大相径庭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证券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正如前面所述,金融证券化的实质是经济主体互相融通资金规模的扩张和便利程度的提高。金融证券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我国的实际流动性已经超出传统的银行信贷与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同时,也加大了流动性波动的周期性。虽然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但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金融格局,证券类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的占比已达40%左右。从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将会越来越发达。此外,随着我国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如何对待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也将是我国中央银行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我国近年来的实践已经显示,当金融资产价格膨胀造成金融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收益率,大量资金就会流入金融市场,不仅容易形成资产价格泡沫,也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加强对整个社会流动性的监测。在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货币供应量可以大致代表全部金融活动。但随着金融证券化的发展,真正起作用的是流动性或总的流动性状况,它不仅包括货币和各种金融资产的存量,有时更取决于其流量的变化。从流动性角度考察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运作,它要求中央银行不仅要关注货币供应量,同时还要加强对其他各种流动性形式的监测。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不仅要调控货币供应量,还要注意掌握其他各种形式的金融资产或负债。
2.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是提高监管效率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为代表的金融法律体系,但随着金融证券化的不断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之间的联系和业务交叉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应进一步细化相关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以条例实施细则为主的制度体系,对不同法律之间的模糊、真空地带进行严格的把握并做出相应的措施以规范市场,逐步建立一个适合金融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法律环境,防范各种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制度风险。
3.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预警体系。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模式。从实践来看,这种模式对于快速、平稳地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分业监管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病,突出表现为不同的监管者可能对本部门的市场情况考虑得较多,而对相关市场则考虑较少,缺乏各个监管部门相互协调的联动行为,从而可能导致对系统性风险监管的缺失。随着我国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化,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将更为明显。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统一、权威的金融业监管机构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网络,强化对跨机构、跨市场的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高小琼,2008)。
4.加强对资产价格变化的监测,尤其要注重对资产价格泡沫的预防。虽然说识别泡沫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但资产泡沫的累积是一个过程,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累积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表现可以加以判定的,关键是如何对待之。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格林斯潘被很多人认为是美国资产泡沫的始作俑者。但回顾格林斯潘在任期间的经济言论,可以看出格林斯潘对于资产泡沫还是有着清楚认识的,只是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而寄希望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消化”这些泡沫。如早在1996年12月,格林斯潘就提出了著名的“非理性繁荣”的论断,告诫人们要警惕市场泡沫。之所以采取不干预态度,最根本原因还是更加看重任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只要泡沫在短期内不破灭,则泡沫的膨胀可能通过托宾q效应、财富效应等带动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繁荣,而经济发展则还有可能消化这些泡沫。